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記者/游宏琦 高雄採訪報導
她的名字叫阮芊芊,來自越南。白天在工廠上班、協助翻譯;夜晚換上圍裙,到火鍋店外場接待;空檔就拿起鉤針,把一圈圈毛線織成花與玩偶。那些溫柔的線,替她縫合跨國生活的孤單,也綁緊一個單親職場媽媽的日常秩序。她說:「一開始只是舒壓,後來越做越有興趣,想把它做成第二份收入。」

移居與安家:從害怕到站穩高雄
- 2012年,芊芊以外籍勞工身分來台工作;**2015年(民國104年)**與台灣先生結婚、定居高雄。初到夫家「十人同住」的大宅,語言不通、環境陌生,曾讓她「很害怕」。但她選擇走出去,先做大樓清潔,2016年9月進入工廠工作,獲得主管的認可,還成為與外籍勞工之間的翻譯。漸漸站穩生活步伐。
- **2018年(民國107年)**生下兒子,從此為了「生活經濟」角色變成「三班制」:白天工廠、下班馬上再衝火鍋店、其餘時間做編織。記者問她,辛苦嗎?她笑說:「我只想要孩子健康長大、懂得分辨是非;其他,他喜歡什麼,我都支持。辛苦一點為了孩子,都甘願。」
在工廠裡的芊芊/圖 芊芊提供
三份工作的一天:在責任與溫柔之間切換
- 工廠班:日間固定班,身兼越南同事的翻譯與夥伴。
- 手作班:假日擺攤、市集販售,以自創品牌「sunset.yarn」推出鉤織花束、玩偶、吊飾等;早期毛線甚至請家人從越南寄來,只為降低成本、把作品做得更多更美。
- 火鍋班:每晚18:00–22:30於六扇門時尚湯鍋(仁武仁雄店)擔任外場。最暖的一幕,是她下班先去幼兒園接孩子、再帶到店裡辦公室寫功課、吃晚餐;店裡年輕同事也會幫忙照看,讓她能安心服務客人。她拜託記者,一定要感謝店家,讓她可以帶孩子到店裡工作,店家資訊:https://share.google/k66vbIlreUeZoj1aI。
「老闆願意讓我帶孩子到店裡,我很感謝。」——阮芊芊
(她把感謝化成服務時的微笑,也織進每一朵毛線花裡。)

毛線的療癒力:從舒壓到第二收入
剛嫁來台灣時,她不太敢出門,週末常窩在家裡「一直鉤一直鉤」。起初把作品送朋友,後來決定擺攤販售,盼成為家庭的第二份收入。「其實不難,只要有耐心。」她把生活壓力織成可愛的向日葵、兔子與獨角獸,材料多到比自己的衣服還多。
芊芊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unset.yarn/
信仰是定錨:把心安放在天主面前
忙碌之餘,芊芊在假日走進教堂祈禱。她說,信靠天主與聖母瑪利亞,讓心回到平靜;時常至天主公教會—聖加大利納堂參與禮儀(堂區資訊:https://share.google/BZrqzyaE8lmNWPMkk)。這份靈性支撐,讓她能在現實的奔波裡,維持溫柔與韌性。
她想對台灣說的話:友善與土地,讓新住民不再陌生
芊芊,非常感謝台灣政府與在地單位長年開設免費語文與各種家庭與技藝課程,也肯定新住民服務據點與社團帶來的資源、陪伴與實用的課程安排。「讓我們可以學習、已打從心底把台灣當第二個家。」

人物小檔案|阮芊芊
- 國籍:越南
- 落地:2012年來台工作;2015年與台灣先生結婚定居高雄(民國104年)
- 家庭:已婚,2018年生下一子(民國107年)
- 工作:工廠員工兼翻譯、六扇門時尚湯鍋(仁武仁雄店)外場、手作品牌「sunset.yarn」創作者(假日擺攤)
- 信仰:天主教,常至聖加大利納堂參與禮儀
墨新聞,觀點|用創業與感恩把日子編織成花
跨國婚姻初期的陌生、語言與家務壓力,最容易把人推向退縮;芊芊選擇了相反的路:在責任中精進,在困難裡創作。她沒有等待完美時刻,而是讓日常本身成為作品—孩子的笑、客人的感謝、線球在掌心打轉的節奏,就是她的生活詩。
《聲明》
「墨新聞《新住民在台灣》系列報導」為墨新聞與高雄市菁英飛雁創業育成協會共同合作完成;本篇受訪個案由該協會推薦,經當事人同意採訪與刊載。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新住民在台灣|阮芊芊:白天在工廠、下班衝火鍋店,在夾縫裡用「編織」療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