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編輯中心
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結果出人意料。由曾脫離民進黨、後轉入國民黨的鄭麗文爆冷當選,為藍營政治版圖投下震撼彈。她在選戰期間最具爭議、也最具辨識度的宣言是:「我是中國人。」這句話不僅成為她的政治標籤,也撕開國民黨內長期存在的身分認同矛盾。
「我是中國人」引發黨內震盪
鄭麗文上任伊始,黨內反對聲浪隨即湧現。媒體人趙少康公開要求她「除中」,並警告若不調整路線,恐將「令不出黨中央」;前主席朱立倫則帶頭率中央黨職與地方黨部主委200餘人集體請辭,形同對新任主席的強烈抗議。面對這些內部壓力,鄭麗文保持冷靜,以「希望趙少康不要再糾結」簡短回應,顯示她對黨內風暴已有準備。
社會輿論的反差:民意對「中國人」認同仍低
根據《震傳媒》先前民調,對於鄭麗文「以我是中國人為榮」的言論,有高達62.1%的受訪者表示不認同。而臺灣民意基金會於2024年底公布的「統獨傾向」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台灣民眾傾向支持獨立,約四分之一希望維持現狀,僅約一成支持統一。顯見「我是中國人」的論述,在社會主流輿論中仍屬少數意見。
另據《美麗島電子報》2025年9月的調查,台灣民眾身分認同高度台灣化:認同自己為「台灣人」者高達95.8%;其次為「中華民國一分子」89.2%;而自認為「中國人」者僅32.8%。這項數據顯示,鄭麗文的政治語言或許能凝聚深藍鐵票,卻難以跨越更廣泛的社會共識。

政治策略的突破:禁忌語言成為勝選關鍵
鄭麗文能在此次黨主席選舉中勝出,關鍵在於她直言「我是中國人」的政治勇氣。這句話在台灣政壇長期被視為敏感、甚至禁忌,但對部分深藍黨員而言,這正是一種「真誠與回歸」的象徵。在對馬英九、朱立倫路線失望的基層心態下,鄭麗文以鮮明立場喚回了核心支持者,擊敗郝龍斌與羅智強,奪下黨主席寶座。
選後,有媒體問她是否願意拜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麗文回答:「當然願意。如果能化解兩岸矛盾、推動和平合作,我什麼人都願意見、什麼事都願意做。」這樣的表態,既展現她對兩岸議題的開放姿態,也再次引發外界對國民黨路線的爭議。

黨內權力重組:朱立倫撤人,鄭麗文補位
然而,鄭麗文的挑戰不僅來自輿論,也來自人事真空。朱立倫卸任時,未依慣例留下部分幹部供新任主席調整,反而將黨中央人事全數撤換,引發外界質疑此舉有意讓新任主席「無人可用」。一度出現的「空城」危機,隨著鄭麗文火速宣布新任幹部而獲得緩解。
她隨即任命四位副主席:兼任秘書長的前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前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前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以及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另由李哲華出任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立委吳宗憲接掌文傳會。黨中央迅速補齊人事空缺,顯示鄭麗文並非「孤軍奮戰」。
展望未來:國民黨的身分難題仍未解
鄭麗文的當選,象徵國民黨內部「路線之爭」的延續與再升級。她所代表的「深藍派」聲音重新浮上檯面,但在主流民意日益台灣化的趨勢下,如何讓「我是中國人」成為具包容性的政治語言,而非分裂的標籤,將是她未來能否穩住領導正當性的關鍵。
國民黨正處於轉折時刻:若無法在統獨論述之外找到新的政治定位與社會敘事,恐難走出自我侷限。鄭麗文的勝利,或許只是黨內保守力量的一次回潮,但能否轉化為國民黨重新出發的契機,仍有待時間驗證。(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我是中國人」成選戰密語 黨內暗潮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