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籍看護的思鄉淚、到遊民住民的「逃跑自由」──她從現場看見長照的真相 圖/成功電台
本文轉載自~南部最大聲/責任編輯 游宏琦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長者已超過 418 萬人、佔人口 23%,全國長照需求人口逼近 89 萬人。然而住宿式安養與護理機構可提供的床位僅約 6 萬,反映長照需求與人力缺口的嚴峻。 本週《南方視角》邀請長期深耕照顧現場、同時是資訊管理博士候選人的 吳佳潔,帶來她提出的「長照哲學」──在科技與人文之間,重新思考照顧的本質。
一、照顧是一面鏡子:從現場看見人性的重量
在安養機構巡視時,吳佳潔曾遇見一位外籍移工在陽台獨自哭泣。 她上前詢問,移工紅著眼說:「我媽媽在菲律賓重症開刀,可是我不能回去。」 那一刻,她強烈感受到長照背後的情感掙扎: 「她遠離家鄉來照顧台灣的長者,卻不能陪伴自己至親,我怎麼能不難過?」
另一件讓她久久無法釋懷的,是一位公費安養的住民。 這名長者入住前常年流浪,機構為他提供住房、三餐,但他仍屢次逃跑。 某次被警方尋獲後,吳佳潔前往接回,長者卻平靜地說: 「我習慣自由自在,沒有人管我。為什麼不能自由生活?」 這句話深深震撼她── 「我們以為提供的是『最好』,但對他來說,可能不是『自由』。」 她說,照顧的現場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以為的「好」,不見得是對方真正的「需要」。
二、科技不是冰冷的:讓長照變得更有溫度
身兼資訊管理博士候選人,吳佳潔認為科技可補長照許多缺口,但核心仍是「人」。 她指出科技的三大角色:
1 陪伴的延伸──智慧設備可以讓遠方家屬即時掌握長輩狀況
2 尊嚴的維護──AI可協助用藥提醒、跌倒辨識,減少意外與尷尬
3 照顧者的喘息──讓照服員能把時間放在真正的照顧與傾聽
她也向政府提出三項立即可執行的建議: 整合長照數據平台,避免各單位資訊割裂 補助機構導入智慧照護系統 建立跨部門照顧者支持服務(心理、技能、家庭協商) 「科技不是為了取代人,而是讓人更能像人。」
三、照顧者不該消失:被忽視的心理負擔
談到照顧者,吳佳潔語氣明顯柔軟。 「我看過太多照顧者在愛裡慢慢耗損自己。」 有人辭職照顧家人,有人投入全部積蓄,也有人在長年的疲累中悄悄崩潰。 她提醒社會: 「照顧不是義務的美化,更不是『理所當然』。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 她提出三項支持照顧者的方向: 承認照顧者的情緒與壓力 提供與專業照服員同等的支持系統 將『照顧自己』納入照顧流程的一部分 她說:「只有照顧好自己,愛才有辦法走得長遠。」
四、長照哲學:在尊嚴與科技之間,找回人心
面對超高齡社會,吳佳潔提出「長照哲學」的意義。 她說:「哲學不是抽象,它藏在一碗粥、一句問候、一個被理解的瞬間。」 她認為未來的長照應該具備三個核心價值: 愛的連結:每段照顧背後都是一段關係 尊嚴的選擇:不是安排,而是理解 科技的助力:讓照顧更輕鬆、更有品質 「或許這些故事不能改變世界,但它能讓我們更懂得如何與世界相處。」
#長照哲學#高齡社會#照顧者壓力#長照科技#外籍看護#安養中心#護理之家#高雄長照#南方視角
節目詳情
- 《成功電台》
播出時間:11月23日中午12點10分-12點40分
收聽頻道 成功電台AM936
直接線上收聽 - 《南部最大聲》
1 fb粉絲專頁
2.11月23日網路新聞報導
3 You Tube - 若錯過節目播出時間,也可以到成功電台官網-「隨選隨聽」收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