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去年11月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期盼在臺灣歷史、客家文物、乙未戰役以及客家音樂等多項主題的研究與推廣合作。
今年臺史博與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以第六屆「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移師至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舉行展現共同合作成果。該研討會自2017年創辦以來,持續聚焦臺灣聲音文化的多元樣貌與歷史演變,涵蓋唱片產業、廣播歷史、聲音田野、音樂教育與宗教儀式聲響等議題,並邀集來自音樂學、歷史學、人類學與傳播學等多領域的學者跨界交流。會議不僅呈現學術研究成果,更透過開幕演出、展覽與講座等形式,深化民眾對聲音記憶與文化資產的理解,已成為臺灣聲音研究的重要學術平台。研討會邀請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副館長福岡正太教授擔任開幕專題講者,發表演講〈從《草津節》錄音中聽見昭和初期的日本音樂潮流〉,揭示聲音載體如何映照社會文化變遷。此外,日本奈良教育大學劉麟玉教授與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王櫻芬教授,將於明(9)日登場發表專題演講,並由陳景昭與黃士豪進行結合唱片展演的音樂演出。本屆會議共計邀請8位關注唱片研究的專家學者發表論文,並安排3篇聚焦客家音樂的研究分享,議程豐富多元。

研討會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金樑、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副館長福岡正太、客委會委員劉仕彩、黃啟仁、日本奈良教育大學教授劉麟玉、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王櫻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許馨文、南華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明立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朱夢慈、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康尹貞、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施炳華、國立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鄭春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簡明雄、竹頭背客家八音團團長鍾兆生、立法委員鍾佳濱服務處代表、蘇清泉服務處代表及各鄉區公所代表等共同為研討會揭開序幕。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何金樑主任表示:本屆研討會以「唱片產業與文化製作」為主題,開幕演出由竹頭背客家八音團以傳統八音樂曲〈大團圓〉、〈搖兒歌〉及〈半山謠〉特別有意義。客發中心與日本民族學博物館近年來持續深化交流合作。去年9月,雙方於日本民博共同策辦『客家與日本-海外華人編織的另一部東亞關係史』特展,展出中心典藏的日治時期客籍藝人何阿文所錄製的客家八音蟲膠唱片以及多件珍貴客家文物,推動臺日跨國策展經驗。另就客家音樂主題客發中心也在福岡副館長及劉麟玉教授的協助下進行日本民博館藏的客家唱片數位音檔進行研究,並於今年初出版《客音繞樑78轉》專書,系統整理日治時期客家八音與採茶戲唱片目錄。這次非常開心看到最頂尖的學者專家甚至有高中學生參與文章發表及對話,有如此廣闊且多元的參與,令人振奮。

此外,客發中心近年已完成遠東及美樂唱片版權之購置、78轉蟲膠客家唱片的數位化。目前亦持續推動南部六堆地區客家八音於傳統祭儀中的應用調查研究,並執行「遠東唱片有聲文物暨數位典藏研究計畫」,以強化本中心典藏有聲資料的詮釋與保存,進一步支援學術研究與客家音樂文化的永續發展。未來亦將對客家唱片歌詞卡與封面設計的系統調查,讓更多人了解客家音樂背後的文化故事與歷史脈絡,也期待未來能繼續與臺史博共同合作,進行包括聲音史料的徵集與典藏、口述歷史訪談、客家音樂數位資料庫建置、以及策劃以客家音樂為主題之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攜手開創客家音樂研究與展示的新局。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聲音交織歷史 第六屆「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 首度移師六堆園區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