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
為協助新住民適應臺灣生活並提升防災能力,基隆市政府民政處於9月2日起到10月初,辦理「114年度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課程,其中9月9日在基隆愛家社區關懷中心舉辦「新住民防震宣導講習」,幫助新住民朋友增進地震災害的應變知能。

防災講習課程由臺灣海洋大學教授劉芷妤主講,課程主題聚焦在三大面向:「為什麼臺灣地震頻繁」、「地震發生時的應變作為」、以及「居家防震準備」。參與的學員來自大陸(含港澳)、泰國、越南、印尼、緬甸、新加坡、美國、菲律賓等國,透過課程了解臺灣的地震風險與日常防震準備的重要性。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一旦強震發生,可能會造成道路、橋梁、建築損毀,更可能引發停水、停電及通訊中斷等生活危機。在課程中提醒學員,每個家庭都應該準備至少三天份的糧食與飲水,以因應災後「黃金72小時」的緊急需求,避免因缺乏物資而陷入險境。

現場有學員分享自己的受災經驗,有新住民回2008年5月12日遇到汶川大地震的親身經歷。她表示,當時完全不知該如何應變,只能留在現場,面臨停水停電的困境。之後即使走到便利商店,也只剩下可樂等飲料,其他物資都已售罄。這段經驗讓她深刻體會到平時如能準備「緊急避難包」,便能在災害發生時保障自己的基本生存。

會中消防局仁愛分隊由消防人員推廣CPR操作訓練,強調「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莫中斷」的按壓原則,關鍵時刻可以救人一命。會後許多來自中國、泰國與緬甸的新住民學員表示,過去對地震缺乏正確的知識與應變方式,今天的課程讓自己更清楚知道在災害發生時應如何冷靜面對,並保護好自己與家人。
劉芷妤強調,透過多元族群的防災宣導,可以讓不同背景的新住民都具備必要的防震知識與救人技能,進一步融入在地社會,共同打造更安全、更有韌性的生活環境。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提升新住民防災能力 基隆舉辦防震宣導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