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榮獲「史上最年輕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大提琴組金獎」的馮勇智(Zlatomir Fung),年僅二十出頭便震撼全球古典樂壇,被譽為「當代最具潛力的大提琴家之一」。這位同時也是茱莉亞音樂學院史上最年輕教授的天才音樂家,即將首度以獨奏之姿登上臺灣舞台,獻演音樂史上最深邃經典──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J.S. Bach: Cello Suites)。
馮勇智將於10月27日在臺北演出第1、5、6號組曲,10月28日則於高雄獻奏第2、3、4號組曲,連續兩晚完整呈現巴赫對大提琴語言的極致探索。此次演出不僅是他音樂旅程中的重要篇章,也讓臺灣樂迷得以近距離感受這位國際樂壇新星的藝術深度。
去年,馮勇智曾於衛武營國際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中,以當代作曲家陳銀淑的大提琴協奏曲技驚全場;今年則在長榮交響樂團指揮家梵志登出任駐團藝術家的音樂會上,再度以柴賽金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展現無懈可擊的技巧。無論古典或現代曲目,他皆能在理性結構與情感張力間取得完美平衡,令人讚嘆。

談及此次獨奏曲目,馮勇智指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看似結構相似,卻蘊藏細微差異與豐富層次,唯有聆聽者全神貫注,方能察覺其獨特魅力。他的詮釋哲學,是為每首組曲尋找最強烈的音樂主張並予以凸顯,讓六首作品各自擁有鮮明個性與靈魂。他提醒觀眾:「巴赫的組曲本質上是舞曲,音樂與身體動作、舞蹈節奏及情緒表達息息相關,理解這一點,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生命力。」
馮勇智特別鍾愛《第五號組曲》,讚嘆巴赫在和聲架構中的高度智慧與情感張力。他形容,這些音樂不僅是理性的建構,更是深刻的生命體驗──莎拉邦德舞曲如同平衡步伐的冥想,而吉格舞曲則充滿節慶的奔放,讓人感受速度與能量的共振。「巴赫的音樂,是思想與心靈的融合。」他說。
這次來臺,馮勇智攜帶一把1735年的「多梅尼科・蒙塔尼亞納」(Domenico Montagnana)名琴,為慷慨贊助者所出借。他笑說,由於臺灣氣候濕潤,一入住飯店便趕緊準備除濕機,「這把琴就像我的呼吸一樣重要,必須細心照顧。」
身兼華裔與保加利亞血統的馮勇智,三歲開始學習大提琴,少年時即嶄露鋒芒,先後獲得美國伊利諾伊拉維尼亞Steans音樂學院、海菲茲國際音樂學院、MusicAlp及亞斯本音樂節等著名機構獎學金。他在茱莉亞音樂院師從理查・亞倫(Richard Aaron)與提摩西・艾迪(Timothy Eddy),並獲得Kovner Fellowship全額獎助。2024年,他榮任茱莉亞音樂學院大提琴系教師,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