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文教
  • 旅遊
  • 醫藥健康
  • 身心靈
  • 議題
  • 熱門
  • 地方
  • 文教
  • 旅遊
  • 醫藥健康
  • 身心靈
  • 議題
首頁 » Blog » 從外遇洞察人心》父母在外遇裡尋找重生,孩子卻失去愛的方向,林萃芬:若不療癒,創傷會代代延續
文教

從外遇洞察人心》父母在外遇裡尋找重生,孩子卻失去愛的方向,林萃芬:若不療癒,創傷會代代延續

墨新聞
Last updated: 2025 年 11 月 1 日 下午 8:02
墨新聞
Share
18 Min Read
從外遇洞察人心》父母在外遇裡尋找重生,孩子卻失去愛的方向,林萃芬:若不療癒,創傷會代代延續
從外遇洞察人心》父母在外遇裡尋找重生,孩子卻失去愛的方向,林萃芬:若不療癒,創傷會代代延續
SHARE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當一段婚姻出現外遇,受傷的不只是伴侶,往往還有那個被捲入風暴的孩子。許多父母以為「外遇是大人的事,與孩子無關」,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心理諮商中常見的案例顯示,孩子不僅最早察覺異樣,甚至常在目睹父母行為後,獨自承受焦慮、羞愧與恐懼的重量。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指出,外遇帶給孩子的心理陰影,往往比成人想像更深,也更難痊癒。這些陰影不僅影響親子關係,更可能延伸至孩子的愛情觀與人格發展,形成無形的「禁止訊息」與情感封印。

外遇者最常忽略的對象:孩子

在許多婚外情事件中,外遇者總希望伴侶不要讓孩子知道真相,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孩子」。但現實往往相反,多數孩子早已察覺,甚至是第一個發現外遇的人。他們在無法承受的矛盾與掙扎中,才終於選擇告訴另一半。

林萃芬指出,許多外遇者自認只是背叛伴侶,卻忘了自己同時也背叛了孩子的信任。孩子會經歷衝擊、焦慮與各種身心反應,甚至出現強迫性偵查行為——偷偷查看父母手機、訊息,或觀察行蹤,只為確認自己是否又被欺騙。

▲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

憤怒、焦慮與暴力:孩子成了情緒出口

在情感出軌的過程中,有的父母情緒變得易怒焦躁,卻未察覺自己把不安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常成為被無端責罵、甚至被施暴的對象,長期下來,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親情產生深層恐懼與混亂。

有的外遇者則選擇逃避。有人離家另組新家庭,甚至不再探視孩子,導致孩子陷入強烈的分離焦慮,覺得「爸爸不要我了」、「媽媽拋下我了」,從此對愛產生不信任感。

孩子被迫提前長大:愛恨交織的情感矛盾

有些外遇者會帶著孩子與第三者約會,甚至在孩子面前談情說愛。當孩子被迫看見成人世界的親密互動,內心往往充滿羞愧、焦慮與無助。這種早熟的情感經驗,讓孩子對愛產生扭曲的理解——既渴望被愛,又害怕再受傷。

林萃芬指出,這些孩子的內在情緒極為複雜,既愛父母,又恨父母;既想靠近,又忍不住攻擊。有人長大後對伴侶出現敵意,或陷入重複性的「三角關係」中,潛意識裡總想「搶回愛」,才能確認自己被在乎。

外遇的陰影:從自卑到性偏差

若親子關係長期不健全,孩子容易發展出不成熟的人格結構,感到無能、羞愧與強烈自卑。部分孩子甚至出現性偏差行為,如偷窺、偷拍。雖然理智知道錯誤,仍控制不住一再重複。林萃芬分析,這是內在壓力與罪惡感的矛盾迴圈——既討厭自己,又無法停止。

更嚴重的是,有些外遇者還會向第三者預告離婚時間,例如「等孩子上大學我就離婚」。對孩子而言,那一天不再是成長的里程碑,而成了懸在心頭的恐懼時限。他們害怕一到那天,家庭就會再次崩裂。

孩子的潛意識:愛與背叛的重演劇本

心理學觀察顯示,目睹父母外遇的孩子,可能在潛意識裡認為「第三者才是值得被愛的人」。於是他們在未來的感情中,常不自覺扮演「奪愛者」,唯有奪回他人的愛情,才能感覺自己被重視。

另一類孩子則因長期目睹外遇,對出軌的容忍度極高,誤以為「外遇是感情的必然」。他們在關係裡選擇隱忍,不敢反抗,被動地接受背叛,讓自己長期承受無聲的痛苦。

「禁止訊息」:潛藏於心的無形枷鎖

林萃芬指出,父母若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或長期處於爭吵狀態,容易讓孩子形成內在的「禁止訊息」:

  • 不要親密(Don’t Be Close):認為「沒有人會照顧我,我只能靠自己」。
  • 不要信任(Don’t Trust Anyone):內心相信「沒有人值得相信」。
  • 不要愛(Don’t Love):覺得「關心別人沒有用,我絕不會結婚」。

這些潛意識信念讓孩子在長大後難以與人建立深度連結,習慣封閉心事,讓周遭的人難以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失去歸屬感的孩子,情感也在漂泊

若孩子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祖父母家,或因父母離婚被他人同情「可憐、被拋棄」,他們容易內化「不要有歸屬感(Don’t Belong)」的訊息。這樣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常表現漂泊,難以長久留在團體中,戀愛關係也短暫反覆。每當親密感加深,他們就自動拉遠距離,直到對方受不了離開,於是再次印證「我果然不屬於任何人」。

誠實與傾聽,是修復親子的第一步

要走出這樣的創傷,林萃芬建議外遇者應誠實面對自己的行為,並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談論事件。讓孩子能表達悲傷、憤怒、困惑與恐懼,而不是強迫他們壓抑。

當孩子採取「隔離政策」不願見父母時,外遇者應避免把責任推給伴侶,而是理解這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若能真誠道歉、傾聽、體會孩子的難處,親子關係仍有修復的可能。

這樣的開放對話,能幫助孩子重新釐清外遇與自己無關,減輕焦慮,也讓他們重新建立安全感與信任感。

從分離焦慮到邊緣人格:不處理的代價

若外遇者逃避溝通,讓孩子長期懷疑自己被遺棄,會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這種焦慮若未被處理,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邊緣性人格障礙:極端害怕被拋棄、情緒劇烈起伏、對愛依戀又抗拒。

林萃芬強調,父母的誠實與傾聽,是化解這場心理創傷的關鍵。唯有當父母願意回到孩子的情緒現場,孩子才有可能重新學會信任與被愛。

外遇不是「夫妻的事」,是全家的創傷

外遇事件帶來的不只是婚姻的裂痕,更是一連串跨世代的心理遺毒。許多父母以為時間能沖淡一切,但在孩子心裡,那些沒有被傾聽的傷,會在多年後以另一種形式重現,可能是愛情的焦慮,親密的逃避,或無法言說的孤獨。

正如林萃芬所提醒的,外遇的真相,不僅需要被揭露,更需要被理解。唯有當父母勇於承擔、願意修補,家庭的裂縫才有機會被療癒,孩子才有機會相信,愛仍然值得被期待。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從外遇洞察人心》父母在外遇裡尋找重生,孩子卻失去愛的方向,林萃芬:若不療癒,創傷會代代延續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Copy Link Print
Previous Article 年度音樂搶聽企劃 三組風格各異的音樂人帶來一場「聽覺&靈魂」的現場體驗 年度音樂搶聽企劃 三組風格各異的音樂人帶來一場「聽覺&靈魂」的現場體驗
Next Article 麥田出版新書–荒原:政權失能、強國隕落、社群極端化,全球一命的新國際政治危機 麥田出版新書–荒原:政權失能、強國隕落、社群極端化,全球一命的新國際政治危機

最新消息

2025台灣大哥大日月潭花火音樂嘉年華熱鬧登場     心語碼 AI互動x首度雙平台180度花火環繞
2025台灣大哥大日月潭花火音樂嘉年華熱鬧登場 心語碼 AI互動x首度雙平台180度花火環繞
娛樂
2025 年 11 月 1 日
出席「白晝之夜」十週年活動 蔣萬安:感謝法國在臺協會協助  一年比一年精彩 龍燁:文化是軟實力關鍵
出席「白晝之夜」十週年活動 蔣萬安:感謝法國在臺協會協助  一年比一年精彩 龍燁:文化是軟實力關鍵
產經
2025 年 11 月 1 日
蔣萬安變身動漫男團Abby 現身天母萬聖節引小朋友暴動
蔣萬安變身動漫男團Abby 現身天母萬聖節引小朋友暴動
生活
2025 年 11 月 1 日
萬聖節木柵小茶館 「青農搞什麼鬼」信義區登場
萬聖節木柵小茶館 「青農搞什麼鬼」信義區登場
生活
2025 年 11 月 1 日

copyright © more-new.tw 墨新聞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