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孫筱華/新北報導
「在大缺工的年代,每個人力都是寶貴的!」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洪惠芬教授,在新北市社會局與社團法人這裡共好協會共同舉辦的「老後集思:Women 的人生下半場跨域論壇」中,以「生產老化:離開職場到重新回到職場的可能」為題,剖析中高齡婦女在安頓子女後,想重回職場,卻又面臨年齡歧視和照顧者的雙重壓力,但她認為若國家政策引導以及企業雇主,能針對中高齡者的職務再設計,可以同時達到雙贏的目標。
這場論壇在市府307會議室舉辦,邀請台灣尤努斯基金會、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基督教芥菜種會、104高年級事業群、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及空間收納顧問等專家學者進行論談,並由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維萍和知名作家林黛羚分別擔綱上、下午場的與談主持。
社會局長李美珍在論壇致詞表示,新北市404萬人口中,有19.77%為65歲以上高齡者,其中有56.02%為女性長者,而女性平均壽命可達 84 歲,意味著「人生下半場」的重要。新北市推動「新五老運動」,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充實,心若不老,人就不老,在體力許可下,仍可奉獻社會,貢獻於職場。

洪惠芬教授在專題論述中表示,男性在就業市場可以從畢業後一直做到退休,但女性婚後因育兒和照顧問題,在職場上變成「監視器媽媽」,一方面要工作,又得隨時注意孩子在托育的狀況。依據112年國家勞參率的調查圖像,婦女在婚後尤其是孩子出生後,整體勞參率是凹陷下去的,若要再重返職場,便會形成「生產老化」的問題。


這裡共好協會祕書長黃慧娟表示,論壇不僅聚焦中高齡女性面對老後生活圖像的現實挑戰,也以前瞻性的「第三人生」視角,強調從經濟、心理到居住的全人整備,呼應新北市推動的「在地安老、共好共居」理念。希望創造一個讓中高齡女性重新被看見、被理解、被賦能的平台,讓老後不是退場,而是新篇章。

有20年演出經驗的當代偶戲工作者邱米溱,以偶戲演繹「老後,何處是我家?」她以父親年輕時的「飄撇」為基底,映照晚年氣切裝鼻胃管以安素為三餐的獨居生活,在孤寂中偶而放送「歡喜就好」的歌曲自娛,引起台下婦女的共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Women的人生下半場要如何過? 學者提職務再設計引中高齡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