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醫生,請你把我這根腳趾頭剁掉,好不好?」這句話讓足踝專科名醫朱家宏醫師當場愣住——竟有病患主動要求截肢?追究原因,原來是一雙外觀駭人的變形腳趾,俗稱「爪狀趾」,看起來就像武俠小說中所形容的五陰白骨腳。
朱醫師指出,該名長者的爪狀趾已經發展成僵直型,屬於多年累積而成的慢性變形。然而,許多患者往往拖延就醫,是因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且並不特別疼痛。疼痛通常來自於腳趾弓起後與鞋子摩擦,或是腳掌負重異常所致,而這些情況多可藉由穿著特製鞋墊或較寬鬆的鞋子來緩解。至於外觀問題,因腳趾平時包覆於鞋內,尤其是年長族群,往往不太在意。
對於這樣的症狀是否應考慮截肢,朱家宏醫師在他的著作《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中提到,截肢雖然看似快速解決,但只要趾頭仍具功能,就不該輕易切除,否則可能影響鄰近趾頭排列,產生新的問題,如同缺牙後牙列歪斜的情況。
他強調,爪狀趾的治療不僅關乎肌腱與關節結構,更需從病因出發,才能取得理想結果。爪狀趾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成因:退化、外傷與神經病變,各有不同應對策略。

退化型爪狀趾:小趾肌腱退化,需持續運動腳趾改善
朱醫師指出,現代人對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的認識已有普及,但對「肌腱退化」卻常被忽視,因為市面上缺乏相關商品宣導。然而,長期穿鞋使腳趾無法活動,尤其是小腳趾肌腱長期閒置導致功能失衡,也會引發爪狀趾。
對於這類患者,朱醫師建議先從腳趾運動與自我復健著手,例如將腳趾往下壓、模仿抓握動作,甚至嘗試用腳趾抓取物品,有助於減少足底壓力與改善症狀。只要尚未進入僵直期,持續運動往往可明顯改善,不必急於手術,但絕不能半途而廢。
外傷型爪狀趾:肌肉攣縮導致變形,鬆解手術快速有效
有些人曾遭受骨折等外傷,雖然傷口表面癒合,卻在幾個月後出現爪狀趾。朱家宏醫師解釋,這常是「腔室症候群」所致——外傷造成的小腿腔室充血、缺氧,進而引起肌肉攣縮。
這類狀況常見於肌肉受損後引發的不平衡,需針對攣縮區域進行肌肉鬆解術。朱醫師提醒,有些醫師若未受過足踝專科訓練,直接從腳趾部位進行鬆解,恐怕效果有限且造成較大傷口。正確作法應依據攣縮部位,選擇後腔室或前腔室肌肉鬆解,必要時搭配骨骼縮短術或關節整形術,才能真正改善。
神經病變型爪狀趾:治療需全面評估與個別規劃
若是因小兒麻痺、腦麻、糖尿病足等神經病變所導致的爪狀趾,其治療更為複雜。朱醫師表示,這類患者往往伴隨多重問題,如垂足、肌腱攣縮等,不只侷限於腳趾變形。
這時候,不能單靠鬆解術解決,而需整體評估,包括病患是否因為長期用前腳掌著地而導致肌肉力量分布不均、功能障礙等。因此醫師須與病人充分溝通,針對其生活需求進行客製化的治療,避免治標不治本。
醫界重視提升,小趾健康不可忽略
朱家宏醫師也指出,在過去足部醫學中,醫界普遍重視後足與大拇趾,小趾則長期被忽視。然而,隨著生活品質提升與機能醫學推廣,諸如「爪狀趾」與「蹠痛」等「小趾疾患」也逐漸受到重視。
近年來,台灣足踝醫學會針對這些症狀的討論已顯著增加,顯示醫界對「小趾健康」的重新認識與重視。朱醫師強調,像爪狀趾這樣的問題,若未探究其深層病因,常難以得到良好治療成果。他呼籲,無論是醫師或患者,都應提升對足趾功能與健康的認知,才能真正走出病痛,邁步健康人生。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阿伯求醫喊「把腳趾剁掉」,足踝名醫揭五陰白骨腳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