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記者 游宏琦/高雄專題報導
2025年5月16日晚間,高雄市「宗薩遍喜自在學佛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年對話講座。主講者是來自不丹、國際佛教界重量級人物–宗薩欽哲仁波切(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這位以犀利、幽默、真誠著稱的當代藏傳佛教導師,開宗明義即丟出一句:「佛法不是文化,它是關於真理的說明書。」現場座位全滿,僅限35歲以下青年報名參加,活動氣氛親切熱烈,卻不失哲思深度。

一位「會開示也會開玩笑」的上師:宗薩仁波切是誰?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僅是藏傳佛教「不分宗派」(利美)傳承的重要推動者,也是多部國際佛法書籍如《菩提心》、《顯密無二》…….等書籍的作者。
仁波切同時是電影導演、教育家,致力於將佛法以跨文化語境推向世界年輕世代。
他是19世紀利美大師宗薩蔣揚欽哲旺波的認證轉世(tulku),出身不丹王室貴族,擁有西方學術背景,長期在歐美、東南亞與漢地弘法。這位「會開示也會開玩笑」的上師,被不少青年喻為「佛系界的脫口秀高手」。
宗薩佛學院在台灣的三大中心之一:宗薩遍喜自在學佛會
主辦單位「宗薩遍喜自在學佛會」為仁波切在台官方認可的三個弘法中心之一,承襲自宗薩佛學院(Dzongsar Institute)之精神傳統。該中心早期即為仁波切傳法地點之一,此次特別安排「青年限定」對話,讓佛法不再是殿堂中的回音,而成為時代語境下的共鳴。
【佛法不是文化】這句話開了全場的「第三隻眼」
仁波切指出,當今佛教徒最大的困惑,是將佛法與文化混為一談。「你覺得佛法古板老派?那可能你看的是文化,不是佛法本身。」他以日常生活舉例說明文化的多變與佛法的恆常。從中日餐廳習慣「喝冰水還是熱水」的差異,到「誰買單」的文化比拼,再到戀愛結婚的價值觀演進,仁波切語帶俏皮卻句句深刻:「以前婚姻像開公司,結了婚多兩隻手種田;現在婚姻像談合作關係,感情、隱私、情緒全都要顧。」

【真理三部曲】水是濕的,人生不完美,但一切都有因果
仁波切進一步說明佛法的三大核心真理:
- 無常(Anitya)
所有事物都在變動,包含快樂、痛苦、關係、情緒。知道這點,人生不會卡住,也不會困在「為什麼我會這樣」的迷思裡。
- 苦(Dukkha)=不完美
仁波切強調「苦」不只是痛苦,而是「不圓滿」。他說:「如果有人跟你說:這是完美的,你就該起疑了——因為完美的東西,不存在。」
- 因果業力(Karma)
他以輕鬆語氣提醒大家:你可以選擇是否煮一顆蛋,但當它已經煮到99%,你就不能說你想吃半熟蛋。這句看似笑話的比喻,點出業力的時間性與選擇性。

【感情與孤獨】佛法不是灌心靈雞湯,而是看見生命實相,是碗熱騰騰的真理
對於青年最關心的感情與人際困境,仁波切沒有安慰式說教,而是坦白承認:「現代人想要一段感情關係,但又想要獨處空間,這很矛盾。但這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難題。」他建議感情出現衝突磨合期時,可以嘗試分床睡一週、完全不講話,「你會發現有些距離,反而讓你們重新思考彼此的關係。」台下不少青年頻頻點頭表示中肯。
青年真實回饋:佛法不再只是寺廟裡的聲音

會後,記者訪問了數位參與者。一位26歲的腎臟科年輕醫師李醫師分享:「人波切引導讓我去看見無常,並且是具啟發性的無常,也因為無常所以生命有了無限的可能。而且這不是宗教語言是真實的與生活息息相關,讓我漸漸打開了視野去冷靜地看待這世界的變化」。
另一位特地從花蓮趕來高雄聽這場演講的東華大學的中文系學生丁鐸芹則說:「我從小接觸佛法,我的乾爹更是教授級的佛學研究者,我的父母也學佛,但我總覺得抽象,我接觸宗薩仁波切後,我感覺仁波切他將佛法變得貼地了。不再艱澀似乎真能在生活中用得上。」
這位擁有甜美燦爛笑容的丁同學進一步表示,「我目前的人生有兩大困惑;一是對世界的快速變化感到焦慮,對未來有許多不確定性。二是感情我不知道要如何找到既是志同道合且我懂我愛我的有情人?這兩個問題,聽完今天的講座,我似乎看到了一道曙光!」
歡迎來問問題,但請先問問你的「心」
仁波切最後一句話送給在場青年,也像一記禪宗棒喝:「你花這麼多年學數學、電腦、工程,但你從沒學過你的心。你現在知道水是濕的,火是熱的 ~ 那你知道你的心是什麼嗎?」
佛法不是宗教行為,它是一種對真實的覺察與經驗。這場宗薩仁波切與青年的對話,或許正是為台灣青年打開那扇「覺醒的門」。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宗薩仁波切與青年對話「佛法不是文化 是真理說明書」 帶著智慧利劍光芒的青春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