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文教
  • 旅遊
  • 醫藥健康
  • 身心靈
  • 議題
  • 熱門
  • 地方
  • 文教
  • 旅遊
  • 醫藥健康
  • 身心靈
  • 議題
文教

淡江大學【專題】進擊的文科生 當中文系與生成式AI相遇

新聞中心
Last updated: 2025 年 5 月 19 日 下午 7:55
新聞中心
Share
36 Min Read
淡江大學【專題】進擊的文科生 當中文系與生成式AI相遇
SHARE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採訪/賴映秀 侯逸蓁 曾晨維 高瑞妤

當大家都認為所有的科系都需要學AI的時候,程式工程師和線上客服都面臨失業危機,而中文系的學生似乎已被預設為大語言模型(LLM)第一個打敗的對手。

今年中文系畢業專題「獨生浮世」中,學生在畢業前盤點四年所學,打破迷思,透過作品,在探索與嘗試中踏出自己的步伐。在一片未知的迷惘中,可以見到中文系在時代變遷下,重新定位之後所走出的全新風貌,足跡猶新。

課程調整 回應世界的變遷
「我認識到只有不到一成的學生真正走學術研究道路,因此將課程調整為三個學區,增加了創作編採和語言教學等實用方向,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接未來職業需求。」中文系系主任殷善培在接受畢業專題展學生專訪中,提到淡江中文系在生成式AI快速發展的這幾年所進行的課程調整。

改變是為了回應當代對中文系價值的質疑,就如他在畢展開幕致詞所言:「中文系並非把學生訓練成我們期望的樣子,而是要學生自覺到想成為什麼樣子。」當研究風格偏向古典風的淡江中文,已經搭建好從古典橋接到AI的天梯,殷善培提醒學生「讓我們來協助你自我認識與實踐。」

陳姞淨用AI拆解思維鏈 找出文科生的優勢

「AI來了對我來說,那種焦慮感只有大概一天吧!我問自己能夠做什麼?」思考後,中文系助理教授陳姞淨給自己的答案是——把AI當作就是一個像Word或PPT一樣的工具。工具的使用方法需要學習,但如何運用學系的專業,將這些工具發揮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加值才是重點。她說:「這是我在所有課堂設計上,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

開設「智慧人文講堂」及「應用中文數位實務」,也在中文系做產業鏈接,執行教育部「iLink計畫」。在參與AI課程培訓之後,她學會兩個很重要的概念:設計思考、思維鏈。她教學生學會讓AI拆解思維鏈,建立工作流,藉助AI工具來幫助自己思考。

「這樣就可以拆解出幾百種的公式」,「以後當我要寫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只要找到我要的公式,加入我的創意,就可以有許多作品生成。」她認為,人文學生如何在這個基礎之上去做得更好,「這就是我們超越別人的地方。」

左起文學院院長紀慧君、中文系系系主任殷善培、畢展指導老師陳姞淨、副教授黃文倩、副教授侯如綺攝於中文系2025畢展。(圖/中文系提供)

文科生能為冰冷數據賦予人文意義

陳姞淨的另一門「應用中文數位實務」,開課的初衷是希望教會學生做「文本分析」,從數據中,找出新發現,賦予人文意義。

「為什麼這本小說讀起來非常的悲傷或是快樂?其實所有抽象的情緒都是可以被量化的。」她說,我們可以藉由數位人文平台與AI的協助,將大量語言文字拆解與統計。學生可以選用一本經典,利用數位人文平台的各項功能,去分析這個文本,設定主題去做研究。

例如學生透過MARKUS古籍半自動標記平台分析《西京雜記》一書,透過統計分析,解讀不同段落出現的相同詞彙了解這些物品在當時的象徵與意義。而透過相同地名、地點標註後的細微差異,深入去探討其中差異,進而還原文本的書寫背景,解讀數據背後的意義。數據是冰冷的,但解讀數據的腦袋是活靈活現的,她說:「這就是人文學科的學生能夠詮釋得最漂亮的地方。」

中文系副教授黃文倩與專題生合影。(圖/中文系提供)

黃文倩用AI如油畫般疊加敘事力
在全校開始把AI帶入課堂的當兒,中文系副教授黃文倩的課堂拆解敘事力,讓中文系學生用ChatGPT,像畫油畫般,一層層的疊加敘事力。

黃文倩開設「多元智能與創新表達」,用AI協作展開敘事,再以疊加的方式豐富敘事的環節與細節。她先進行作品解構,根據創新七力:敘述力、關聯力、變異力、分段力、因果力、影響力、評價力,提供可與AI對話的框架,讓同學們自行組織發揮,學習如何運用和限制AI來培養創作能力。

「人文創作書寫來說,環節框架是無窮無盡的,難的是怎麼排列組織搭配。」例如談基礎敘事力,要提供可跟AI對話的環節/框架, 讓同學們自行組織發揮。如果要寫一篇《暗戀桃花源》,主框架除了人事時地物(外省人、離散來臺、1949-1990、雲南/上海/臺灣;公園/醫院、鞦韆/圍巾/報紙),還要設定結構是今昔對比,形象是青春/衰老,寫作風格是浪漫/傷感/搞笑混搭,才開始下筆。

為了讓AI與人文整合具有專業度,就必須強化中間環節的層次工作,半學期講授方法論和舉例,用層次來導引,透過一道道指令,引導學生討論與創作。她形容這個過程「就像油畫或水彩畫,需要一層層地從打稿到各種風景與物件的層次佈局,逐步到位。」

知道如何去解構溫柔 才寫得出溫柔

「沒有AI工具的創作過程,就像以前的雕刻,每一刀都要自己來;而當AI融入創作後,它就像3D列印,只要把框架、手法,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設定好,列印出來的成果就會是想要的樣子,能夠省下許多重複性的工作。」中文四許凱文針對這課堂所學有感而發。但他強調要印得與眾不同,需要知道自己到底要印出什麼,「就像寫詩,最重要的是『詩心』,知道如何去解構溫柔,才寫得出溫柔。」

除了提供引導,黃文倩也製作學習單,讓學生在學習各種敘事力的層次後,依照個人的興趣與創造性自行組合。期中後,她花時間聆聽學生的討論和創作,每次作業都要交出所有「提示詞(prompt)」、原始AI生成稿、個人修改後的定稿才完整。

修過課程的大傳四楊婉聆將老師所教的敘事架構,與申請研究所的研究計畫作結合,成為其主要研究框架和亮點,也讓她成功錄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班。楊婉聆開心表示:「這堂課在引導我們透過人機互動去建構完整敘述的過程,讓我學會如何更有效地去下達指令,運用 ChatGPT 精準地產出我所要的內容。」

謝旻琪駕馭AI生成圖像  寫實「意境」

中文系助理教授謝旻琪在「詞選及習作」、「兒童文學」、「文學名篇選讀」融入AI生成圖像的技術,發展更深層次的文本理解與創意思維。

從必修、選修到通識課,在不同的課程修習領域,謝旻琪嘗試融入AI生成圖像的技術,將抽象的文本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畫面,也讓學生透過AI生成角色獨白的方式,重新思考文本詮釋。從文字到圖像促使學生反覆細讀詞作,推敲文本細節,「這種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入文本的方式。」

才大三就已經在LED公司從事全職「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的陳宥任修了謝旻琪的課,對於「意境」,有更深的體悟。他形容他與AI協作反覆下指令的經驗,就像王國維所言,「詞有三個境界,AI能理解第一層淺層字面意義,跟第二層修辭,至於後面的『引申意』,他是無法理解的,這就是『氛圍』。」

陳宥任明確地說:「這不是不斷的下『請優化』指令,就可以得到的境界。」

AI的角色在拓展思維 發掘新的可能性

在課堂上,謝旻琪不只是示範技術操作,而是讓學生理解,如何運用圖像語言來呼應文本的質感與意境。「AI圖像生成的關鍵,在於如何精準地表達光影、構圖與氛圍,這與文學敘事的思考方式是相通的。」

「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繪畫基礎,但這不代表他們不能構思畫面。」謝旻琪認為,AI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可以幫助學生將腦海中的畫面轉化為具體形象,進而思考如何讓圖像與故事產生對話的助教。面對AI在文學教育中的未來應用,謝旻琪認為這仍是一場探索,但關鍵在於如何讓技術成為輔助,而非替代。

在謝旻琪眼中,文學領域的學生接受嚴謹的文字訓練以及人文視野的培養,更能掌握與AI溝通的技巧。在課堂討論時,文科生對世界的敏銳度,往往在細節中展現出來,她肯定「中文系學生在與AI溝通、理解文本的能力,確實優於其他學系。」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創作表達,而AI的角色,是拓展思維,發掘新的可能性。」

「薑餅人的眼淚是甜的嗎?」陳宥任對同學在「兒童文學」課堂上畫的一張圖印象深刻。「人的思維是無法被AI所取代的,尤其是在表達情感溫度這個部分。」他始終認為,也許我們已經慢慢從AI日益進步的文字裡,感受到抑揚頓挫,卻沒有人的溫度,「它終究還是一個機器。」

而時下一窩蜂的「吉卜力風」,強烈的「AI味」讓人不免反思。陳宥任說「人機共榮」的狀態,是他想得到的解方。「在我們不斷餵養它的過程之中,它會自己進化,至少要有一個交融的狀態。」

畢展發揮優勢 讓文學可以被感受

「除了刻板印象中的國文老師、書報編輯之外,中文系學生還能做些什麼?」發出這個問題的兩位中文系畢業生毛婉蕙、許名萱在製作畢業專題〈鬼話連篇〉Podcast中,第一集就找上畢展指導老師陳姞淨談中文系學生出路。

「人文學科是否會被取代?或面臨轉型的局面?」陳姞淨認為中文系學生的專業能力雖然在社會中似乎「變現值」不高,但AI來臨的時代,「當所有人都在對ChatGPT下指令,具有語言能力優勢的中文系學生,應該為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感到驕傲。」

「我們核心價值知識都在,但需要去利用工具,讓自已的優勢凌駕在其他專業領域之上。」她認為,並不是要求中文系轉成其他科系,而是在如何固有專業能力之下,利用這些工具去進行發展。

陳姞淨鼓勵學生持續學習利用AI工具,發揮語言專長,未來在各領域的職場中施展長才。這次的畢業展在開放、互動及多感官的空間展出成果,宣傳上不僅在主視覺的設計扣緊主題,面面做到極致,也在IG、FB上展現實力,讓文學可以「被感受」,就是來自這個初衷。殷善培也希望下年度的畢業製作專題能朝數位線上展努力,要求同學運用AI來驗收學習成果。

「畢展辦這麼大,就是希望學生有可以實際拿出來的作品。」陳姞淨強調,數位策展需要全面整合,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或是數位工具的串聯,她希望學生在與社會接軌時會運用語言邏輯、敘事能力,加上AI工具的技術,把專業做得更好。她具十分信心的說:「我覺得中文系在這方面非常具有優勢。」

假如我沒有唸中文系

「ChatGPT出現後,許多專業門檻已然拆除,中文系系友也無法再當『字典人』。」即將踏出校門的許凱文只上過一堂AI相關課程,原本只想輕鬆拿學分,沒想到竟意外地得到一位「知識很豐富」的好朋友。所以他懂得和ChatGPT討論「今天吃什麼可以減肥?」找ChatGPT幫忙的事愈多,他發現能掌握的事情,似乎也愈來愈多,慢慢不只限於中文系的範疇了。

已經確定自己往影像創作工作發展的陳宥任說,如果當初念的是設計系,可能整個訓練會更直接地針對視覺語言,像是版型、色彩、軟體操作這些比較技術性、系統化的方面。現在念中文系,「反而讓我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意義』上——怎麼用故事、符號、氛圍去傳達一個感覺。」

「對我來說,圖像設計不是只是做一個好看的東西,而是透過畫面在說話,在跟人心對話。如果是設計系,可能更像是在『設計一個解法』;而中文系給我的,是『慢慢釀出一種感覺』。」他覺得「兩邊不衝突,只是走路的節奏不一樣。」

在本屆畢業公演擔綱演出,並身兼編劇與執行製作的陳昱綺,應屆考上台藝大戲劇所。她認為舞台上的表達是另一種語言的傳遞,需要由最深層的語言根源出發,方能給予觀眾最深刻的感動,中文系的訓練讓她建立這樣的基礎。

如果當初不是念中文系,「就編劇的角色來說,劇本文字掌握的能力可能就會弱一些;就演員的角色來說,可能對於文字符碼的體會也會更薄一點。」

在4年的浸潤後,站在舞臺上的她發現「中文系讓我從字詞出發,理解符號背後的情境與關係。是釀出感覺,學會由內在情意牽動外在表現,而非刻意的設計動作或強記每一句對白。」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淡江大學【專題】進擊的文科生 當中文系與生成式AI相遇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Copy Link Print
Previous Article 新北三峽車禍釀15傷3命危 78歲駕駛暴衝撞放學人群 現場觸目驚心 新北三峽車禍釀15傷3命危 78歲駕駛暴衝撞放學人群 現場觸目驚心
Next Article 淡江【系所領航】薛宏中許誌恩與成大臺大國輻中心合作 首創二維鐵電材料 登頂國際期刊 淡江【系所領航】薛宏中許誌恩與成大臺大國輻中心合作 首創二維鐵電材料 登頂國際期刊

最新消息

黃小琥返鄉 我是高雄查某仔 邀鄉親大腿舞淚光閃閃
黃小琥返鄉 我是高雄查某仔 邀鄉親大腿舞淚光閃閃
娛樂
2025 年 7 月 6 日
中颱丹娜絲襲台 13縣市、4區放颱風假 嚴防致災性豪大雨
中颱丹娜絲襲台 13縣市、4區放颱風假 嚴防致災性豪大雨
生活
2025 年 7 月 6 日
嘉義市明停止上班、上課
嘉義市明停止上班、上課
地方
2025 年 7 月 6 日
嘉義市災防中心一級開設 黃敏惠呼籲保持警覺、隨時應變
嘉義市災防中心一級開設 黃敏惠呼籲保持警覺、隨時應變
地方
2025 年 7 月 6 日

copyright © more-new.tw 墨新聞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