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威金/台北報導
當我們面對生命終點,愛與理解如何先行?由龍巖慈善基金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友會共同主辦的市民公益講座「先說出口的愛:最後一哩路的生命智慧——照護、陪伴、溝通與撫慰」,將於11月9日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學思樓11樓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辦。

照片國北護提供
活動融合音樂欣賞、專家演講與實務座談,邀請音樂家、生死學者、臨床醫師、心理師、護理師、藥師及禮儀師等跨領域專業人士,共同引領民眾以柔軟與理解的心,學習面對生命終點的智慧與勇氣。
活動由克里蒙納獨奏家室內樂團揭開序幕,帶來音樂表演「微光之音」。音樂靈感源於香港傳統「破地獄」儀式,象徵為亡者開路、為生者撫慰。團隊以弦樂四重奏結合旁白敘事,轉化哀傷心理歷程為「儀式、崩解、穿越、重生」四樂章,讓音樂與語言交織成一場從黑暗走向微光的聲音旅程,為現場觀眾開啟一場身心靈的共鳴與療癒。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林綺雲主講:「寬恕或和解——療癒失落喪慟的良藥」,林綺雲介紹「悲傷療癒花園」理念,從自我照顧區、悲傷療癒區到和解花園區,引導民眾覺察自身悲傷歷程與療癒潛能。她強調:「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園,只要願意面對與求助,就有走向寬恕與和解的可能。」
馬偕癌症緩和支持照護林雨璇護理師,針對「生死探視—當生命被迫按下暫停鍵」演說,林雨璇以臨床經驗談「生死現場」的真實瞬間,從家屬的哭喊到醫療團隊的無力,提出:「陪伴本身就是照護。」她動情地說:「最深的告別,往往是靜靜握著手、什麼都不說的那一刻。當理解發生,死亡就不再只是結束,而是愛與尊嚴的延續。」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國北護兼任副教授方俊凱醫師實務分享:「如何用心說出口——從療癒杯模式到善終之道」,方俊凱以自創「CUP療癒杯模式」為主軸,闡述如何在醫療與家庭互動中,用真誠語言表達關懷,讓關係得以修復與圓滿。他強調:「愛要說出口,理解要用心傾聽,這是通往善終的第一步。」
台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魏子堂談「安寧療護——認識止痛藥」,魏子堂說明止痛藥在安寧療護中的角色與副作用控制,讓民眾理解「疼痛控制不僅是醫療行為,更是一種讓病人重拾尊嚴與安穩的照護哲學」。
另外,楊淑敏心理師座談實務分享:「陪伴生命最後一哩路的愛與和解」她指出:「臨終不只是病人的旅程,更是家屬與陪伴者的心靈考驗。」透過心理陪伴的經驗,楊心理師提醒:「愛,不會因為離開而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龍巖公司葉昭柔禮儀師實務分享,「愛要及時,先說出口的愛」,葉昭柔以真實案例分享,在臨終儀式中如何讓家屬有機會修復關係、道出未說的情感。她表示。「最深的遺憾往往不是失去,而是沒來得及說的愛。讓愛先說出口,是最圓滿的告別。」
主辦單位龍巖慈善基金會表示,本次講座希望讓社會更勇於面對「生死對話」,理解陪伴的力量。基金會多年推動生命教育、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期盼藉此活動,讓更多人學會在「道別」中找到「愛的延續」。
活動詳情與報名請點選:https://forms.gle/58SPkRsMRh3dDZN79
公益活動,免費參加,名額有限,請即早報名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跨領域音樂與專家對談11/9國北護登場 重新理解生命告別之美